来源:灞源镇纪委
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多发生在农村基层组织,违纪违法的主体大多是农村干部,损害的多是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如何加大对扶贫领域政策资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监管?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:“积极预防”和“严肃查处”。
今年以来,蓝田县以灞源镇结合镇情实际,积极探索从制度层面防治腐败,全面开展扶贫领域风险防控,着力构建立体式惩防体系。
明制度于前。研究制定了蓝田县灞源镇《党风廉政监督员工作职责》、《信访举报工作制度》等6项制度,强化监督制约;为该镇11个村制作了《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(试行)、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宣传牌,要求各村悬挂在村委会醒目位置,时时刻刻提醒农村“两委”班子和党员干部哪些事情不能做、哪些行为是违法违规的,列出负面清单,画出纪律“红线”、架起“高压线”,积极预防腐败问题滋生。
重威刑于后。工作中,坚持凡是敢违反纪律向贫困户和扶贫项目资金伸手的,坚决查处、绝不姑息,对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进行严厉问责。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村干部虚报冒领、克扣截留、失职渎职等问题严肃调查处理,对挪用扶贫资金报销电话费、误工费等违纪行为“零容忍”。对3个村的支书、主任、会计共9人全部给予了党政纪处分,并对1名履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不到位的原村支书进行了严肃问责。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,达到了“查处一个、问责一个、通报一个、警醒一片”的效果。
在此基础上,通过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县纪委关于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精神、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,狠抓党风廉政教育,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政观念,正确使用手中的“微权力”,实现了“教”的全覆盖,“执纪”的零容忍,有效斩断了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。